有“中国家电之都”美誉的广东顺德,诞生了美的、格兰仕等在内的多家全球家电龙头企业,也由此衍生出一条从五金配件到电机、家电控制器、压缩机等在内的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家电配件产业链。优质的产业链土壤在滋养巨头的同时,也滋养起一大批以创新为驱动的小家电企业,小熊电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5年,帮老板干了10年家电研发的李一峰带着20多万元的积蓄下海创业,自己当起了老板,在小家电这个竞争激烈的“红海”中,短短十几年从零做到如今36.6亿元的年营收额,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小熊电器是怎样起步,并在一众企业中脱颖而出的?近日,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带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实地走进小熊电器,与董事长李一峰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电商红利撬开第一桶金
周一:李总,从履历来看,您是技术出身,毕业于哈工大,多年从事技术工作,能否分享一下您从技术人员到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李一峰: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讲,从哈工大电器专业毕业后,我就长期在家电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10年时间,从技术员、工程师一步步做到研发负责人,自我感觉走了一条比较扎实的路,也曾经在创业和继续打工之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在2005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海了。
回看创业之初,确实很不容易。我们开发的第一款产品是酸奶机,当时市面上还比较少见,产品设计出来后很难找到工厂为我们代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带着两三个人在一间70多平米的出租屋里,完成了第一批2000台酸奶机的加工。
周一:您最早的那一批订单是怎么来的?
李一峰:现在来看,当时我们刚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电商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我们最早的渠道是搜索平台和网络贸易平台。当时做网络推广的成本也非常低,主要就靠自身勤奋,尽可能多地发布信息,提高曝光率,通过这种方式和最早的一批客户建立了联系。
周一:小熊在创业之初就具备了较强的互联网基因,您怎样看待这对企业后来发展的影响?
李一峰:我一直认为,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和外部环境相匹配。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的资金很少,所以没有条件做常规的大众化家电品类,只能把资源集中在酸奶机这样一个小众的创新产品上。
确定了产品方向后,在渠道方面,我们也将重点放在了互联网上。2005年刚好也是国内互联网电商开始萌芽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从早期的一个沟通交流的工具,逐步开启向电子商务的应用升级。再加上当时处于创业初期,我们非常用心地在网上做推广和沟通交流,想方设法地赢得客户信任。现在回过头来看,小熊电器的成长确实在一路上享受到了我国电商红利的爆发。
周一:小熊的成长享受了国内电商大发展的红利,但如今电商整体增速不断放缓,您认为电商红利还能吃多久?未来会不会有衰退的迹象?
李一峰:在过去电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小熊的发展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但目前我认为电商经济还没有到衰退的地步。我的理解是,电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主流渠道,当前正处于稳定期的发展阶段,依然会有很多变革和创新出现。例如,近年来不断有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运营模式的出现,电商自身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
对我们而言,小熊品牌的崛起确实是在电商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立起来的,现在当然不能再指望电商还能够像十几年前那样爆发式增长。所以,我们更多地会将精力聚焦在产品本身,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品类,挖掘新的用户,开拓新的渠道,其中包括线下渠道,还包括海外渠道。对于企业而言,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多的。
用户导向开启品类裂变
周一:从第一款产品酸奶机发展至今,小熊电器现在有多少款产品?产品品类是怎样扩张起来的?
李一峰:当时推出了第一款产品酸奶机之后,我们也仔细分析过它的消费人群,发现主要都是一些偏年轻的、追求差异化的人群,其中很多都是大学生或者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比较高的接受度。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用户特征,我们就开始着手做了第一轮的产品品类扩张,比如电热饭盒、豆芽机等。
到了2009年的时候,小熊已经形成了几大产品品类。当时在战略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把现有的几个品类做精做深,还是继续扩张更多的品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前前后后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请教了很多“外脑”。最终在2010年,我们定下了清晰的战略方向:继续扩张更多的产品线,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所以2010年以后,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品类扩张的力度。发展至今,小熊大概已经形成超过60个产品品类,500到600个SKU(产品型号)。当然,我们大的产品范围还是在小家电,不会跨界。
回看当时的决定,我们认为还是正确的。因为当时我们已经锁定了目标人群,站在用户的维度考虑他们的需求,用现在时髦的话叫“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没有局限于几个现有的品类,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周一:有没有分析过小熊现在的主要用户群体?
李一峰:现在小熊的用户群体已经比较宽泛了,从大学生开始到四五十岁的人群都会覆盖。
其中,核心重度用户主要集中在女性,特别是宝妈人群上。她们成家有小孩,而且有一定经济条件,对生活品质也比较有追求,是我们目前重要的消费群体。针对这一人群,我们着重推出了一些母婴电器,包括婴童产品,销量也比较好。这个群体的购买频次比较高,有些人甚至买过十几件小熊的产品,公司出新产品也会保持关注,对小熊品牌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针对重度用户的需求,我们也会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外观颜值,例如“萌家电”就是一个方面,给用户传递一种亲和感,品牌属性也更具亲和力。
周一:有没有统计过公司发展至今一共售出过多少件产品?覆盖了多少用户?
李一峰:公司发展早期一年的销售数量不大,但近几年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例如,2020年公司销售的产品数量大概在三四千万台。据我们统计,截至2020年,购买过小熊电器的用户数量应该已经超过了1个亿。
差异化创新促良性增长
周一:家电行业的竞争这么激烈,您认为家电行业的钱好不好赚?
李一峰:家电行业也可以分为大家电和小家电,我们主要还是集中在小家电。当然,这个行业赚钱肯定比较辛苦,因为小家电本身的行业门槛并不高,从业企业的数量很庞大,属于一个高度市场化、充分竞争的行业,企业的起起落落都很快,想要做好每天都要很拼。
但从另一维度来看,相比较大家电,小家电又是一个比较活跃和开放的细分行业,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常说,大家电主要就是那几个品类,空调、冰箱、电视等,市场常年比较稳定。但小家电多达数百个品类,而且每年都不断地有新的品类产生,每年都会诞生一批爆款新品,这就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好的增量空间。
从大的环境来看,小家电行业与中国整个消费升级的趋势是高度关联的,小家电除了具备电器的功能属性,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快时尚属性,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商品。所以这个行业整体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增长也比较良性。回看过去,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周一:在小家电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您认为小熊电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一峰:事实上,小熊电器创业的第一天,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小熊能够在这样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发展壮大,一方面是我刚才说的小家电行业有持续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追求差异化创新的竞争策略。我认为,差异化创新是比较符合小家电行业特征的一种策略。我们第一款酸奶机产品的推出,本质上也是差异化创新。一直以来,我们很少与家电同行做硬碰硬的竞争。乃至未来,差异化创新依然是小熊电器的主要发展策略。
小熊电器增长的另一个维度在于捕捉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如今90后、0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与上一代人差别巨大,对于新品牌的接受度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对于颜值和时尚的追求越来越高,很多传统品牌在这些方面不一定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些恰恰是小熊的优势。
事实上,这些年市场上熟知的几家大型家电巨头,其实很早就已经踏进了小家电领域。但由于整个市场的蛋糕比较大,再加上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体现,我们和他们在产品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分,品牌都有各自的特色,没有太多直接竞争的情况。
周一:您刚才提到小家电的创新空间很大,未来有没有别的企业通过创新超越小熊的可能?
李一峰:是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颠覆,要么是你颠覆别人,要么是别人颠覆你。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是否存在被颠覆的风险,我们对这些问题也一直都有思考。
如果说我们比较单一地依赖某几个品类和产品,那么被别人颠覆的风险就很大,基于这方面的考量,我们采取的战略就是更丰富的品类和更高频地推出新品。当我们的品类足够多,就降低了对单一品类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被颠覆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把创新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高度重视创新。在主观上,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贴用户感知他们的需求;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相信这些举措能够让企业稳定地发展。
周一: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影响,但小熊电器反而从中受益,业绩一度大幅增长。如今回归常态后,您怎样看待疫情带来的业绩波动?
李一峰:现在回头看一年前的疫情影响,我们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当时疫情突如其来,对各行各业都带来冲击,但疫情对小家电行业带来了相对比较正面的驱动。因为很多人必须待在家里,生活小家电的需求出现短期井喷,所以可以看到,公司去年上半年业绩出现爆发性增长。
不过伴随着疫情防控见效,到了去年三四季度,行业逐步回归常态。现在来看,疫情在短期内加大了行业的波动,消费者的需求在短期内可能有过度释放,回归常态后也会带来短期的需求下降。从长期来看,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也让小家电更多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