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家里拥有洋品牌 " 三大件 "(彩电、冰箱、洗衣机)是件时髦事,时光一转,全球市场上中国家电品牌逐渐受宠。2020 欧洲杯期间海信再次成为官方合作伙伴,随着赛况的激烈进展,品牌得到极大的曝光,其旗下激光电视在欧美等国家销量也获得相应的增长。
" 在海外市场,激光电视自 2020 年 6 月份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止 2020 年底累计销量同比增长 326%。"6 月 3 日,海信视像科技副总裁王伟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曾几何时,日韩家电 " 霸占 " 全球市场,电视产品的品牌提升作用最强。人类获取的信息 80% 通过视觉,显示是信息产业链的终端,使用哪个国家的电视往往会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对该国产品的第一印象。早年间从黑白彩电,到液晶显示、OLED 显示,日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占据高端市场,作为客厅里使用最频繁的科技产品,国内消费者对日货、韩货的最初好感或大多源于此。
时至今日,中国家电企业重走着日韩品牌的路线,激光电视等新型显示产业正在成为 " 急先锋 ",向海外用户展示中国产品的科技和品质,正在成为中国全球 " 软实力 " 的一部分。
回首四十多年中国家电史,是一个漫长的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过程。快速成长的中国家电企业成为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展示着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转型之路,纵观来看它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价格战
年轻消费者亲历了国产智能手机 " 疯狂 " 的价格战,眼观 " 华米 OV" 如何从小做大。回顾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家电产业,它经历了更多场、更惨烈的价格战。改革开放最初的 10 年间,国内多数家电企业还都处于萌芽状态。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来自日本,像松下、东芝、索尼、日立、三洋、三菱等品牌的家用电器进入中国,发展历史更久、产业链更成熟的日系家电红极一时。
上个世纪 90 年代,国内家电迅速扩张,以彩电为例,当时几乎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牌子,像北京的牡丹牌,上海的金星牌、凯歌牌,福建的福日牌,甘肃的长风牌。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市场也呈现类似情况,每个细分的赛道里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品牌竞争。
彼时,中国家电品牌大打价格战的背后,一方面外资品牌霸占着各个赛道的高端领域,拿下了市场利润最丰厚的这块市场。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又转卖生产线和技术给中国企业,里外里算是挣得盆满钵满,中国企业只能被迫打价格战来扩张市场。
2001 年《南方周末》的一则评论中曾惊叹:" 北京国美电器推出最新的‘惊爆价’是:21 英寸最低价 588 元、25 英寸 888 元、29 英寸 1358 元。在成都,21 英寸甚至出现了更低的价格:518 元。按照可知的信息,21 英寸彩管当前市场价为 600 元,也就是说,厂家以现在的价格卖一台彩电,连一只彩管的本也捞不回来。"
对于价格战的认知,中国企业家们并不盲目。2018 年,周厚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价格永远是市场最重要的机制,价格的波动很正常 "。周厚健认为,价格战是短期行为,没有因价格战而取胜的企业,企业的财富无法支撑其持续打下去,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律认真把企业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