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生活服务市场,哪种服务最难标准化,哪种服务用户的痛点最多、最痛?答案恐怕都是电器上门服务。
在电器品类中,又以家电市场最有代表性。消费者购买一台家用电器,预约上门服务,从家电服务工程师敲开消费者的家门开始,产生的服务以及收费的全流程都不够“透明”。
消费者不知道服务工程师的过往履历,服务过多少用户,好评率是多少;不知道他的技术水平如何;不知道安装一台空调,服务工程师近1个小时的服务,到底该值多少钱;也不知道进口洗衣机是否一定就不能用国产的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的价格是多少。
服务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产品,在互联网对服务行业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就是要把非标准化的产品变得标准化。但与物流、外卖、网约车等行业相比,在中国兴起20多年的家电服务,行业标准相对不统一,需要进行标准化的环节更多,也更复杂。
然而,这样一个“非标准”的服务行业,却迸发出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数据:95%的消费者在购买家电产品时,将售后服务的专业性、便捷性作为考虑的一环。
在2008年家电下乡政策影响下,曾经大规模的购买需求如今已经转化为维修、置换需求。《2021中国家电以旧换新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按照中国目前4亿多户家庭计算,每户家庭的家电拥有件数应该在5件左右。
随着智能电器的普及,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还衍生出空调清洗,净水器、新风系统换芯,智能电器管理等新的服务场景。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以及单身独居人士增多,一些伴随生活水平提升而衍生出来的增量需求也会在未来逐渐爆发。
家电服务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会越来越多,近5年间,家电后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905亿元,已经发展到2020年的突破1万亿元。
在互联网对服务行业赋能升级的大背景下,规模庞大,需求旺盛,且具有众多机会点的家电服务市场也将迎来变革。电器服务工程师将成为快递、外卖、网约车司机之后,重新被定义的第四大服务群体。最终,电器服务有可能被打造成一种具有行业服务标准、定价标准、流程标准的产品。
用户需求变了,服务还需升级
以空调安装为例,虽然都是装空调,用户对空调安装服务的要求却发生了变化。
过去,家电服务是一个功能性、保障型产品,用户买空调,商家负责上门安装,服务工程师把空调装上,空调能正常运转,能制冷、制热就行了。空调师傅何时上门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都处于“被动状态”。
但今天,用户更强调体验,从购买到送货、安装、售后,是一个完整的体验链条。“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他们不再满足对产品及服务本身的基础需求,而是上升到心理满足等精神层面。”美的集团用户服务总经理周磊表示。这就要求家电服务变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性产品。
某机构曾统计、分析过家电消费者的评论内容,用户差评的内容已从产品的功能、质量为主,转变为服务相关,用户对产品感知的维度增加,产品和服务本身已经开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用户对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原有的服务已无法满足用户的新诉求。但目前,市场上家电服务的标准不统一,层级区隔也不明显,用户想要享受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这件事本身并不容易。
最近几年,随着新中产、Z世代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用户对家电服务还衍生出不少新需求和新痛点。比如零等待即时服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好自助服务,希望能立刻获取服务;还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付费获得更加定制化的服务等。
此外,在疫情环境中,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因与用户的高频接触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有一类服务群体也值得关注,那就是规模达数十万人的电器服务工程师。一个电器服务工程师每天要进入5-8个不同家庭,提供安装、维修、清洗等服务,每次作业的时间约1-2个小时,与消费者存在高频、高时长、较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在京东,已经有不少北京的消费者询问入户服务工程师的疫苗接种情况,对入户工程师的健康状况提出更高要求。
单身独居人士增加,也对入户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用户能够掌握的服务工程师的信息却又非常之少。
除了用户需求,家电行业自身也需要改变,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功能竞争变成价值竞争。目前,家电品牌同类别、同价格区间的产品,其本身的功能已经差别不大,最终谁能胜出,一定体现在它的服务体验上。在家电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做更贴合用户需求的保障性服务,才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宏观层面也让家电服务的升级成为大势所趋。最近两年,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出现大调整和变化,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GDP的比重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就业的重要支撑。
2021年6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国家12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承载电器服务的维修点也被纳入其中,与便利店、菜店、药店等共同保障居民生活必须。各种叠加因素,家电服务行业到了升级的关键节点。
解决“人“的问题,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非标准化的服务场景太多,是家电服务行业难以彻底实现改造升级的原因之一。
很多时候,工程师需要到用户家中看到家电的状态后,才知道应该用哪些零件、收多少钱;低端洗衣机和高端洗衣机,零部件的价格不一样,但在用户看来并没有区别。想改造这些非标准化的场景,远比打车,叫外卖复杂。就连品牌方自建的家电服务工程师“正规军”,因为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标准不同,收费价格也不同。
从工人接到订单到上门服务,最终完成收费,这些环节中都有许多节点,都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去监控,让服务变得更透明,更标准化。
以网约车为例,它已经成为一个toC端的标准化产品。登录打车软件,用户可以看到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和预估费用,可以知悉司机的信息,包括服务过多少用户,好评率,是否已经接种疫苗,有没有踩急刹车、驾驶过程中有没有吸烟的习惯等。这些信息量化后,消费者对司机就会有一个确定性的认知,就会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标准化,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用户的感知和最后结果保持一致。由此可见,升级电器服务行业的焦点,就在于如何打造一个标准化产品,让用户能提前知道,这个服务应该多少钱,最终服务完成之后,确实支付了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