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品牌工业4.0B2B网站管理系统

扫一扫关注

为什么28nm光刻机哪怕上“多曝”,也做不到7nm?(中)

   2023-09-11 启哥有何妙计2820
导读

接上一篇内容《为什么28nm光刻机哪怕上“多曝”,也做不到7nm?(上)》,前两个问题:28nm光刻机是什么,如何定义?和决定光刻机的最小精度有哪些因素,什么叫套刻精度?相关的内容已经都讲过了,今天开始聊第三个

 


    接上一篇内容《为什么28nm光刻机哪怕上“多曝”,也做不到7nm?(上)》,前两个问题:28nm光刻机是什么,如何定义?和决定光刻机的最小精度有哪些因素,什么叫套刻精度?相关的内容已经都讲过了,今天开始聊第三个问题:晶体管的实际参数的定义和物理意义,以及相关的知识。


第四个问题多曝工艺/SAQP四曝工艺的详细图解得下次再讲,主要是我虽然理解,但是我得找个会搞PS的人帮我做图,我自己尝试手绘了一下实在是太丑了……还得找专业的人来干这活,有在杭州的PS大神,记得喊我一下,我请你喝茅台咖啡,帮我弄一下图。


等我这几篇科普长文都敲完之后,我到时候出一篇完整的精简版,把所有知识点和内容整理一遍,做到一气呵成,更加方便普通人学习半导体行业知识。


以下是正文:


三、晶体管的实际参数及定义


上一篇已经举例了28nm的实际gate length从40nm-31nm有好几个版本,相信大家都已经理解了。


也知道从28nm开始,所谓的工艺节点和实际晶体管的gate length的大小已经不是一一对应,而是等效关系。


接下来我们进入更深的层次探讨。晶体管大小的实际参数一共有多少个,工程师们是如何定义它们的?


我们再把这张图拿出来复习。



之所以会用gate length栅极长度,实际上因为这个距离是source到drain的距离,也就是晶体管源极到漏极之间的距离。


这个长度距离是集成电路所谓的集成度的标志,也是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水准的标志,因此它有时候也被称为关键尺寸或者特征尺寸——CD(critical dimension的缩写)


这里补充一点MOSFET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栅极上加电压后,两个N型掺杂区域之间会形成导通区域,导通情况下晶体管就能被代表为1,不加电压后关断就可以表示成0,有了0和1就组成了计算机计算原理的本质——二进制原理。


这个二进制原理就是微积分大神莱布尼茨提出来的。




这么多年来,摩尔定律一直在前进,晶体管在不断微缩,也就是说栅极距离在不断被拉近,并且以每一代0.7x的速度在减小,两代就是0.7*0.7=0.49,刚好就是一半0.5左右。


因此大家看到的英特尔的工艺节点演进就变成从90*0.7到65nm,65*0.7到45nm,45nm*0.7到32nm,32*0.7到22nm,22*0.7到14nm,14*0.7到10nm。10nm之后英特尔也改了命名规则,变成intel 7(原10ESF/10+++),intel 4(原7nm),intel 3(原7nm+/7nm++),intel 20A(原5nm)。目前到这个20A为止,A也是长度单位,1nm=10A,相当于1埃等于0.1nm,一个原子的大小。


这是英特尔的工艺路线,但是因为英特尔主要做CPU,另外一家专注于先进工艺的台积电,是干逻辑代工的,工艺略有不同,所以中间台积电有跳代的情况出现。


实际上,台积电的工艺节点变化变成90,65/55,40,28,20,16,10,N7,N5,N3。55nm工艺比较特殊,主要是给eFLASH用的,到现在为止还在用,也有部分CIS工艺用这个,还有蓝牙。


台积电体系里,20-10-5nm,是一组研发开发的,而14-7-3是另外一组研发开发的,这就是台积电为了保持工艺领先,搞了两组人,分别在两个技术路线上竞赛。因为当时10nm那组难产,没过多久7nm那组就起来了,两者相差一年都不到,客户没怎么用上10nm,就纷纷直接转去用7nm工艺了。实际上,台积电的10nm就没啥客户来流过片。


所以就有了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同面积下晶体管数量翻倍,但是价格不变。


数量翻倍就是因为晶体管的面积只有原来的0.5x大小。


但是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除了gate length之外,衡量晶体管大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叫half pitch,也就是半间距。


前文提到过,过去通常用gate length栅极距离这个来定义,但是到现在变成half pitch半间距来定义。


原因是这样来的:


纵观历史,在远古的6英寸年代,也就500nm线宽时代,当时工艺节点,半间距,以及栅极长度都一样,你用啥都一样,甚至行业习惯是用half pitch来定义工艺节点名称。


但是从350nm时代开始,也就是8英寸工艺起步点,大约是将近30年前,标志性事件就是当年IBM砸了10亿美金的东菲什基尔8英寸线成功投产。1995年前后,情况有变化了。


在此之间,栅长gate length和半间距half pitch都是同步缩小,同时晶体管密度按比例增加,所以当时的工艺节点不管是定义gate length还是half pitch都一样, 但是在此之后,两者不再同步。



实际上衡量晶体管大小,其实有两个指标,栅长gate length和半间距half pitch。在350nm到28nm之间,业内定下来,一直通用栅长gate length来指代工艺节点,直到14nm开始因为情况又有了巨大的变化,又回到用半间距half pitch来标称工艺节点。


而且那会儿开始就搞等效工艺的概念了。


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取决于芯片内部最大密度晶体管密度数,从沟道长度变成了最小金属层间距,因此又回到half pitch来定义芯片了。


为什么会这样?关于half pitch的实际物理意义,我咨询了镇群大佬河哥,河哥给了一个很复杂的回复,我整理一下大致是这样的:


因为在光刻胶工艺上,也有正负胶之分(正负胶,像石碑的阴刻或者阳刻),一个pitch,就是一次光照的明暗变化,半个就是亮或暗。按照正胶或者负胶的不同,都可以代表最小线宽或者最小特征尺寸,所以会叫半间距。


在实际晶体管中,沟道宽度(channel length )和MOS管体积密切相关,沟道越小密度越高,又因为金属层连接沟道,基本每根金属线宽度等于沟道宽度,所以最小金属间距等于每个MOS管间距,也就是CD(critical dimension),特征尺寸。


到了22nm以下的FinFET时代,因为结构变化金属线宽度不再等同于沟道宽度,但是MOS管从平面变成每个竖起来的,但还是需要3根金属线分别连接源极,漏极,栅极来传递信号和供能,所以密度最高间距最小数值的,反而变成第一次互联的金属层了。金属层密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晶体管密度,所以在FinFET结构下最小间距就变成金属层,而光刻机在金属层能最小做到多少pitch,就基本代表了整个芯片的密度。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在平面MOS时代,也就28nm以上工艺,half pitch代表channel length,也就是沟道距离;但是在FinFET时代,也就是22nm以下工艺,half pitch的实际物理意义,是变成第一层最小金属之间间距的一半。


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段历史也确实够混乱的,我也是整了半天才明白。


在22nm时代之后,各种制程变得眼花缭乱,都变成玩文字游戏。除了英特尔之外的厂家,比如三星,台积电,都挖空心思在等效工艺节点命名上做文章,从而在命名上完成对英特尔的“各种超越”。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dpp168.cn/news/show-622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